市情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市情研究所 > 研究成果

陆小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理念与机制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五大发展理念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方向正确,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随着全球资源能源危机不断加剧,资源约束不断趋紧,环境污染程度越发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遭遇资源能源与环境的瓶颈性制约。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格局,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有着深远影响,也是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恶化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和减排义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际经验、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全局、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分别聚焦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

  创新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动力。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动力,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大气、水、土壤的质量显著下降,直接损害者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这种有违发展初衷的恶性反馈,提出了关于发展方式的警告:发展也是双刃剑。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型、高碳型的粗放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创新为重要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创新观念,必须认真领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创新突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障碍,开辟新的路径,构建新的模式。既要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也要推进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以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格局。

  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协调发展理念主要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本身也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脱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不平衡等系列问题的直接反映。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经济建设与环境不断恶化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需要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需要调整关系、补齐短板、均衡发展,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不可持续。因此,协调发展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要以重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统筹协调,加强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重视并整合各阶层的生态环保利益,实现环境公平和生态安全保障。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绿色既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与期待。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区别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道路,必须重视以生态绿色为基本理念和重要路径,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时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从企业到政府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在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环境生态中走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开放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发展是打通自我封闭的发展道路,寻求外部合作,整合各种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必须正视全球性挑战和危机,构建更加广泛的生态利益共同体,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谈判、竞争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合作,化危机为生机,提高我国在碳减排、碳贸易、生态安全等领域的生态话语权。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开放促改革,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的低能耗的工业模式,通过开放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将中国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推介到国外,改变中国高污染的传统形象,树立绿色形象和提升生态文明的全球竞争力。   共享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个人的核心利益,清净空气和清洁水源是每个人的必需品,需要每个人亲力亲为,从自我做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理念,以共享发展为基本保障,也就是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共建智慧,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和打造生态优美的美丽中国,也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特别是生态环境成果,通过共建共享,使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清新感,实现生态安全广覆盖、生态文明共享受。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构建五大发展机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必须统筹兼顾、统一贯彻、共同推进。以解决突出难题、瓶颈问题、短板问题为导向,从源头、过程、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机制构建,实现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动力、破解新难题、构建新体制,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体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和谋篇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刻理解“十三五”发展总要求,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为统领,清醒认识形势,及时应对风险,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构建五大发展机制。

  第一,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引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创新特别是绿色低碳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面向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让创新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一是加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文化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和创新观。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变革和国家的转型发展,必须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构建面向生态文明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绿色低碳的创新活动中,选择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的共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二是加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简单加工、模仿复制、资源消耗型的创新模式和创新路径,以绿色、生态、低碳为基本导向和重要原则推进技术创新,发挥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引领作用。以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获得共享发展的新引擎、获得经济的新增长点,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绿色低碳发展。三是加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形成促进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的体制架构,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通过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创新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机制。

  第二,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新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创建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制。一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机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地理、社会、经济、法律等多学科领域,与国土、市政、水利、环保、林业、规划等部门以及周边跨行政区的利益直接相关,要理顺跨域权属关系和行政体制,学习借鉴国外跨区域协调管理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跨域统筹协调机构和联防联控机制,促进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维护、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的一体化规划、综合化建设、协调化管理。二是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和资金渠道,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协调联合各部门、各行业、各组织,共同推进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三是建立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统筹协调和整合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统筹协调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社会群众力量,充分利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机制,促进跨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第三,构建绿色发展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构建绿色发展机制就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一是加快跨域生态空间规划,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编制跨区域的生态空间规划,统一划分生态用地,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推进跨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社区。二是要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三是要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必须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机制,加强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淘汰、转型、升级,走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高技术产业、新型能源产业、高效益低污染型产业。四是要加大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宣传力度,增强生态绿色行为的调控和监管能力,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绿色文明形态。

  第四,构建开放包容机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推进生态文明要构建开放发展、包容发展的重要机制,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扩大开放的广度,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低碳型经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主动承担减排责任与义务,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适应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一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国外绿色技术、绿色投资、绿色产品的国际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和包容发展,重点以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碳交易等为新型贸易内容,加强国际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互利合作,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二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以区域之间大气环境污染联动治理为关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与互利合作,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跨区域行政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跨区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跨区域的包容发展,适应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新趋势。三是以加强对外开放和包容发展机制,把握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顺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大潮流,唱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旋律,推进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引导世界正确了解和认知中国,重塑中国在国际上的绿色形象和低碳地位,更多地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治理,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话语权。

  第五,建设共建共享机制,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新期待。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让人民不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构建共建共享机制,维护当代人的生存环境,维系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实现环境权益的代际公平和生态安全。一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构建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渠道,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雾霾天气、水污染等重大环境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大气治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二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评价,畅通人民群众在环境污染监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知情权、监督权、谈判权等话语权,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保障生态环保等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生态宜居的全面小康社会。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协商互动平台,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共建共享提高区域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力,使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期待,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